-
重庆长寿经开区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运 助力绿色能源转型
长寿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首个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近日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该园区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由区内重点企业与能源投资机构合作建设,通过盘活工业厂房屋顶资源实现绿色电力供应,为区域产业低碳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项目概况与技术亮点 该光伏发电系统采用高效晶硅电池组件,总装机容量达130千瓦,覆盖化工企业800平方米屋顶面积。项目设计充分结合重庆地区光照条件,采用智能逆变技术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发电效率最大化。与传统火电相比,该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万余吨碳排放,其采用的防腐蚀支架与分布式并网方案特别适应化工企业环境要求。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总投资96万元的光伏设施预计年发电量12万千瓦时,可满足合作企业20%的生产用电需求。经测算,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替代标准煤48吨,同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超40吨。合作企业反馈,该项目在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企业环保评级,为后续申请绿色制造体系认证奠定基础。 三、政策支持与区域能源转型 长寿经开区将该项目纳入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工程,参照重庆市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给予电价优惠及审批流程简化支持。目前园区已规划第二批总装机5兆瓦的光伏建设计划,未来三年内清洁能源占比拟提升至15%。这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正成为重庆工业领域能源结构调整的典型路径。 四、行业示范与推广价值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同类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一是创新采用"售电公司投资+用电企业供地"的共建模式,降低投资门槛;二是验证了化工行业与光伏设施兼容运行的可行性;三是探索出"光伏+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新型商业机制。相关运营数据已纳入重庆市能源大数据中心,为制定工业光伏应用标准提供案例支撑。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长寿经开区计划将光伏发电与储能、微电网技术结合,打造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该项目的投运不仅优化了区域能源结构,更展现出传统工业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决心。
2025-08-18
-
重庆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市级项目投资完成率超五成
今年以来,重庆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机制等多措并举,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区141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8.6亿元,总体进度符合预期,其中市级项目表现尤为突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重点项目总体进展平稳 截至7月末,全区纳入监测的141个重点建设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达年度计划的50.7%,虽较序时进度略有滞后,但部分领域表现亮眼。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占比超过六成,反映出当地在夯实发展基础、培育新动能方面的持续投入。 二、市级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48个重庆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65.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54.8%,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其中某新能源汽车电池项目提前三个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年内可实现试生产。 三、百项关注项目加速推进 10个入选市级百项重点关注清单的项目完成投资34.9亿元,占年度目标的48.8%。为加快项目建设,当地建立了"周调度、月通报"机制,针对某半导体产业园项目涉及的配套问题,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了电力扩容等12项具体事项。 四、多维度保障措施持续发力 针对部分项目进度滞后问题,相关部门已启动专项督导,重点解决征地拆迁、材料供应等共性难题。在资金保障方面,通过政银企对接会推动金融机构为23个项目新增授信额度。下一步将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与在建项目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当前,重庆市正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发挥。随着三季度建设黄金期的到来,预计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进入竣工投产阶段,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08-18
-
巴南区经济园区聚力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巴南区经济园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围绕平板显示、高端智能装备、港资企业集聚、汽车零部件、都市楼宇工业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已吸引惠科、恒鑫智能、蓝月亮等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平板显示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生态链 以总投资130亿元的惠科液晶面板8.5代线项目为核心,巴南区成功引进台湾颖台科技的光学材料项目,并推动法液空、美国康宁等国际企业提供关键配套。该集群覆盖液晶面板制造、光学组件、特种气体等环节,年产值预计突破300亿元。通过建设国家级平板显示基地,巴南区已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生产能力。 二、智能装备产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依托恒鑫智能装备项目,园区重点培育机器人、智能仪表等细分领域,吸引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其中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政府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60%以上。 三、港资企业集聚区形成示范效应 香港工业园利用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蓝月亮日化、东荣发精密模具等港资项目。园区提供跨境金融、物流清关等专项服务,港资企业投资强度达每亩800万元。目前该区域已成为内陆地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标杆项目。 四、汽车产业链迈向高端化发展 围绕长安铃木50万辆整车产能,巴南区引进法雷奥车灯、宝钢汽车板等世界级供应商,本地配套率提升至45%。重点发展新能源车三电系统、轻量化部件等新兴领域,零部件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五、楼宇工业激活存量空间资源 通过盘活曙光、宁辉等工业楼宇,园区培育出190余家中小微企业,产业涉及精密加工、工业设计等领域。宁辉创业园建成后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楼宇工业平均容积率提升至2.8,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居区域前列。 当前,巴南区通过五大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已提升至园区总产值的38%。未来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5-08-18
-
巴南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助力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在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巴南区成功引入总投资达百亿级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将聚焦肿瘤疫苗等高端生物制药领域,不仅填补了重庆相关产业空白,更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价值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选址巴南区麻柳工业园,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其核心业务涵盖肿瘤疫苗、基因工程抗体及小分子药物三大领域,这些技术方向均属于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赛道。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显著提升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完整度和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重庆已将生物医药纳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明确以"龙头企业+专业园区"模式推动产业集聚。智睿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产业基地+基金+联盟"新型商业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方面通过专业园区实现空间集聚,另一方面借助资本纽带整合研发机构与企业资源。这种模式有助于突破传统园区同质化竞争瓶颈,形成技术、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生态。 三、政策支持与配套升级 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市级部门与巴南区协同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麻柳工业园正加速完善生物医药专用污水处理、危废处置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质检中心和中试平台。在行政审批方面,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针对创新药械企业建立快速审评通道,显著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该项目的实施将产生显著乘数效应:直接创造逾2000个高技术岗位,间接带动周边医疗健康、特种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对巴南区GDP贡献率将提升1.2个百分点,并通过技术转化促进本地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升级。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已与产业园达成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五、产业发展远景规划 按照重庆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将以智睿项目为支点,三年内形成覆盖药物发现、临床研究、规模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重点培育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产品,建设国家级生物制品检验检测中心。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的战略目标。
2025-08-18
-
合川工业园区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合川工业园区近日召开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围绕招商引资与安全发展协同推进的主题,对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会议明确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通过目标责任书签订、隐患排查治理等举措,构建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一、全面总结安全生产成效与不足 会议系统回顾了园区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既肯定了企业在标准化建设、风险管控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也指出部分单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等问题。针对薄弱环节,会议要求建立问题清单销号制度,明确整改时限与标准。 二、多部门联动部署重点工作 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结合职能提出具体指导意见,重点强化危化品、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领域监管。园区管委会同步印发年度安全生产行动计划,细化18项重点任务,涵盖应急演练、人员培训、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等内容。 三、创新责任落实机制 会上,园区管委会与重点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首次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纳入考核指标。通过建立企业负责人季度述职、第三方评估等机制,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四、突出隐患排查治理 会议强调推行“专家查隐患、企业抓整改、部门督落实”的闭环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重大风险源实施动态监控。特别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等高风险环节,严格执行审批与现场监护制度。 五、强化安全文化培育 会议倡导弘扬工匠精神,提出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岗”评选活动,将安全绩效与员工晋升挂钩。园区计划年内组织40场专项培训,覆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和一线操作人员三类关键群体。 六、统筹安全与发展关系 会议强调安全生产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管理部门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提升服务效能,通过“一企一策”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此次会议标志着合川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治理进入新阶段。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共治共享,园区正加快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为区域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2025-08-18
-
合川区政校企联动调研工业园区 共筑产才融合新高地
在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合川区通过政校企协同发力,围绕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育开展深度合作。近日,合川区委组织部联合团区委、高校及工业园区管委会组成专项调研组,深入重点企业走访座谈,探索“两进一引”人才培育新模式,旨在为当地三大主导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 一、实地调研把脉企业需求 调研组先后走访希尔安药业、中兴通讯、互港通等企业及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重点了解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人才结构现状。在企业生产一线,详细询问了研发投入、技能型人才缺口及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点,尤其关注校企合作中“用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二、座谈共商产教融合路径 在随后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园区管委会系统分析了当前产业布局与用工需求,指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优化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区委组织部则从人才政策层面,解读了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配套措施,强调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创新推出“两进一引”机制 各方达成共识,将聚焦合川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基地、区域性物流枢纽三大板块,实施三项举措:一是推动企业技术骨干进入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二是建立“入学即入岗”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分批到园区开展认知实习与顶岗实践;三是搭建人才共享平台,通过联合引才、飞地用工等方式破解领军人才短缺瓶颈。 四、构建长效协同发展生态 此次调研标志着合川区政校企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下一步,四方将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录,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通过政策联动、资源互通,形成“产业需求—院校供给—政府赋能”的闭环生态,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5-08-18
-
重庆现代农业园区调研:聚焦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新路径
近日,重庆某区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专项调研,重点围绕特色农业项目发展、产业链优化及招商引资成效展开考察。调研组深入多个示范基地,详细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与未来规划,并就园区如何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提出指导性意见。此次调研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一、调研背景与总体情况 重庆某区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此次调研旨在梳理园区阶段性成果,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同时挖掘招商引资潜力项目。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智慧农业示范区、有机蔬菜基地、农旅融合综合体等代表性企业,涵盖种植技术升级、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多元业态。 二、特色项目考察与产业亮点 1. 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在蓝色精灵基地,调研组重点关注了物联网技术在水培蔬菜中的应用。该项目通过环境智能调控系统,实现节水节能与产量双提升,其“零农药”生产模式为绿色农业提供了样板。 2. 产业链延伸实践:津地禾蔬菜基地展示了从种植到冷链配送的全链条布局,尤其与周边农户建立的订单合作机制,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拓展预制菜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3. 农旅融合创新:创丰“雨仙农谷”项目将农耕文化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打造了科普教育、民宿康养等多元业态。调研组指出,此类项目需强化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发展建议与政策支持方向 调研组强调,园区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生产标准化与溯源管理;二是优化招商引资策略,重点引进具备技术优势与市场渠道的龙头企业;三是完善基础设施,解决物流仓储短板,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此外,建议整合区域政策资源,对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给予倾斜扶持。 四、政企协同与未来展望 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表示,将梳理调研组的意见建议,加快制定产业链补强计划。下一步,园区计划设立专项服务小组,协助企业对接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同时筹备专题招商推介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打造。此次调研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也为重庆都市现代农业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5-08-18
-
重庆中梁山转型记:咖啡产业园助力矿工转岗与产能化解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市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职工安置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负责人聚焦转型难题,提出强化政策落地与产业培育并重的解决方案,为中梁山等传统工业区转型提供实践样本。 一、煤炭行业阵痛催生转型需求 2012年起,全国煤炭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价格持续低迷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加剧。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2014年启动煤炭板块结构性改革,累计关停12处煤矿,压减产能近400万吨,涉及职工分流安置1.98万人。这一过程暴露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面临的共性难题:职工技能单一与新兴岗位需求不匹配,历史债务负担制约转型步伐。 二、多元化安置破解就业困局 为解决矿工再就业问题,中梁山地区创新实施"咖啡产业园+技能重塑"模式,将废弃工业设施改造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组织采矿机械操作人员转岗学习咖啡烘焙技术。同步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层气开发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创造技术型岗位。集团还搭建区域性就业对接平台,与装备制造、物流企业建立用工合作机制,实现跨行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三、政策配套亟待强化执行效能 尽管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为职工安置提供了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细化资金使用细则,重点向职工培训、创业扶持等领域倾斜。同时需完善产能置换交易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企业债务,避免"一刀切"关停导致区域性经济失速。 四、长效转型需培育替代产业 实践表明,单纯去产能难以实现可持续转型。重庆市探索"退出产能-盘活土地-导入新业"的闭环模式,将煤矿关停与园区再造相结合。目前中梁山片区已规划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安置成本。这种产城融合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需要5-8年的培育周期才能形成稳定替代动能。 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已进入攻坚期,需要政策精准度与产业前瞻性并重。重庆案例证明,只有将职工安置嵌入区域经济转型整体规划,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系统性重组,才能实现"去旧育新"的平稳过渡。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作用,建立产能退出与新兴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工业区实现高质量重生。
2025-08-18
-
涪陵区搭建青年双创服务平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涪陵区近年来通过整合政企资源、优化服务机制,持续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与区域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共青团涪陵区委聚焦长效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项目孵化、资源对接、政策扶持的全链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精准支持,有效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一、构建双创生态圈强化资源整合 涪陵区以“青年创新创业”为核心抓手,联动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及金融机构,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创业导师库、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累计为数百个青年项目提供技术培训与融资对接服务。同时,依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开展技能提升课程,覆盖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 二、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发展瓶颈 针对青年创业中的政策盲区与资源短缺问题,涪陵区推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线上搭建数字化政策解读平台,实时更新财税优惠与补贴申领指南;线下定期举办创业沙龙与行业峰会,促成产学研合作案例超百例。此外,通过选树青年创业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群体参与。 三、深化权益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涪陵区将维护青年创业者合法权益纳入重点工作,联合司法机构开设法律咨询绿色通道,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与合同争议。同步推进“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劳动法规与商事法律知识,年度普法覆盖人次突破十万。 四、聚焦产城融合赋能区域发展 通过将青年双创与区域产业规划结合,涪陵区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创新项目。相关举措已推动三十余个优质项目落地工业园区,直接拉动就业岗位增长。未来还将探索跨区域资源协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创新影响力。 目前,涪陵区青年创业企业存活率同比显著提升,多项创新成果获省级表彰。该模式已成为区县级共青团组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2025-08-18
-
奉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构建产学研融合新生态
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奉节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科技合作,加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培育创新载体等举措,当地逐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工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奉节县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发酵床养牛技术的引进显著降低了养殖污染,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大樱桃成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当地特色水果产量提升20%以上。目前已有24项科技成果落地,其中15项实现规模化应用,覆盖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 二、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当地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产业投资股权引导基金,通过1:3至1:4的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改项目。同时投入1000万元创业种子基金,以公益参股和免息贷款形式扶持百余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其中30%企业实现年营收增长超50%。 三、打造立体化创新载体 优化双创服务体系 依托草堂生态工业园和电商产业集群,建成红豆杉产业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引进技术转移中心等3家创新服务机构。两个众创空间累计孵化企业103家,开展数字化运营等培训80余场次,推动80%入驻企业完成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 四、推进工业智能化转型 提升制造能效水平 通过实施装备智能化改造计划,当地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普及率达60%,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率提升至45%。某食品加工企业引入智能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高40%,能耗降低18%,示范效应带动20余家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 奉节县通过构建"技术引进-金融支撑-载体孵化-产业升级"的创新链条,形成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下一步将重点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的引领作用。
2025-08-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